纳豆激酶机理图

1、一个偶然的发现

    2005年6月份,广西雨季雨季来临,6月17日张明洞先生到工厂检查工作时,在烘干机旁发现在一把植物杆上有一黑团黏糊状物,张明洞先生用手拿起植物杆准备批评工人时,发现那植物杆中有一团糊状物,详细一看原来是螺旋藻,螺旋藻已发生了几个变化,一是颜色已由墨绿色变成了浅绿色;二是气味原来是藻腥味,现已是有一股豆豉味;三是形态变化:原来是藻浆式,而现在是具有黏糊性的。根据经验张明洞先生认为这团螺旋藻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2、调查研究

张明洞先生把质变的螺旋藻带回来研究,查清楚螺旋藻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中国几千年前,张明洞先生们的祖先就已有用植物杆与煮熟的黄豆或豆腐做成的豆豉、臭豆腐的习惯,经查阅文献,植物杆中有一种有益生物菌,可能是植物杆中的有益生物菌与螺旋藻蛋白等营养成份,在一定的湿度温度环境下,自然进行生物发酵,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生物反应。所以植物杆的有益菌是螺旋藻发生质变的主要的内在原因。

3、当时车间的特定环境(即温度、湿度)使螺旋藻在植物杆中的有益生物菌和螺旋藻蛋白等营养成份发生了自然发酵,约20个小时左右。在这特殊的温度、湿度、时间下,螺旋藻与植物物质中的有益生物菌发生了生物化学作用,这是螺旋藻在有益生物菌发生质变为螺旋藻激酶的途径和主要的内在因素。

4、根据以上三点的调查分析,并查找有关资料。椐资料介绍,利用有益生物菌制成的产品具有溶血栓、降血压的作用。那张明洞先生们在植物杆中发现的这种螺旋藻,经过自然发酵后,是否具有溶血栓、降血压的作用呢?于是张明洞先生进行了溶血块的试验,并先后进行了五次试验观察,溶血的时间在5-10小时之间,溶血率在10~95%之间(具体见试验记录)。

5、模拟自然条件,利用已发生质变的螺旋藻做种,放在2~6℃的冰箱中(保留1/3,2/3做种)进行第二、三代的发酵,其步骤和方法是:(1)将原已发生质变的螺旋藻浆33g,称11g放在2~6℃冰箱存放并标记为“0”,称22g质变的螺旋藻浆与33ml无菌水搅拌均匀并标记为“1”。(2)称30g螺旋藻粉加在“1”的螺旋藻稀浆中,搅拌均匀,形成约占65%水份的螺旋藻浆,放在玻璃杯中。(注:在进行1~2次操作时,是在无菌室内进行)(3)把已接种后的藻浆杯放入恒温箱中,把温度调在适当温度,进行发酵。发酵时间在12~30小时。(注:在每4小时进行一次搅拌,让藻浆均匀地进行发酵)(4)将发酵后的藻浆放入冰箱 ,进行了稳定后熟,即称为后熟期。(5)低温烘干,将稳定后熟期后的藻浆,在烘干箱烘干。烘干时注意几个问题:①、每层厚度不能超过2毫米②温度控制在±5℃范围内③每2个小时翻动一次④水份指标在6%±2%范围内。5粉碎,过80目筛。6包装入库。7得到理想的生物发酵后的产品螺旋藻激酶

以上产品经广西分析测试研究工中心(简称:广西测试中心)多次检测结果:螺旋藻激酶含量在2000–30000 FU/g, 蛋白酶含量100~300U/g、蛋白肽含量在15~29%之间。

以下产品推荐来自京东:

作者 hyccan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