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包含着生态文明观的许多内容,涵义极其深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
生态文明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万物之一员,自然之一分子。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必须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人类干预,改造自然及其运动过程,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而且还要保护自然、补偿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与自然同存共荣的发展道路。
2.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摒弃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指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
生态文明观认为,盲目地高消费并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每个人的消费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消耗各种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同时产生各种排放物和废弃物。因此,人类应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态文明观的诞生,是人类文化战略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因此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文明作出贡献,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路同行。
生态文化
生态化,是把广义的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活的不可分割有机生命体,把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和谐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在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或因子、关系),将生态学规律融入到人类所有活动中去。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
在物质世界建设方面,对于天然生态系统,立足于保护,保持天然生态系统的持久健康;对于人工生态系统,在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关系,建立稳定健康安全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在精神世界里,将生态学的观点和平等、公正观念精神化,从而形成崇高的生态精神,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
透视文明历程,文明就是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在其内涵上,文明是同野蛮、愚昧和无知相对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物质的和精神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而“文明”则特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但从追源探本的层面而言,何种“文明”乃至“文化”的创造又如何离得开自然生态?仰望苍穹,日月辉光;俯瞰大地,山川锦绣;天地之间,人类含英;人类受自然感动,楷模天地,师法自然,于是创立了文明。自然文明不仅融贯天地,而且傍及万物;龙凤文采,草木锦华,泉石激韵,天籁自鸣,构成了声色交织的图画。连无知无识的自然都锦绣含章,更何况心灵呢?中国道家在思想上是师法自然的,而其艺术主张也以自然为最高审美原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悠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和具有灵性的生物,以无言的形式和有序的运作,显现着伟大与素朴的生态艺术之美!欣赏生态艺术美,就是追求“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想。美既是感悟的也是体验的。真正的美存在于自然混茫的宇宙造化中。
生态艺术美就是“原天地之美”,“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生态艺术美之自然之美的天籁自得是审美的最高目标。 感知自然生态美。自然生态美既有呈现千姿百态的原始粗旷之美,又有充满生机活力的生物多样之美,更有体现天地造化的巧夺天工之美。当然,“对生态美的深刻感知就不能停留在外在的颜色、形态、对称性等感性直观形式方面,而要深入到包含着与生命存在紧密相关的生态规律和伦理规范的内容中去,将真、善、美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中看出以欣赏生态美为休闲目的的主体可以直接得到精神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和品位的提升,在审视和享受生态美的有机过程中,孕育并培养科学而厚重的生态价值观念及其理想而崇高的生态伦理情怀,进而普遍提升个体的生态素质并有效地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感知自然生态美,还特别需要生态休闲主体注意的是,尊重生物生存的“专门化”,维护生物活动的“生态位”。 “专门化”和“生态位”提醒人们感知自然生态美,首先要学会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休闲主体同时学会如何悠闲地生态休闲。